“不生育”的代价:人口减少带来的社会成本

日期:2023-03-31 11:23:55 来源:罗sir职话

截止2022年末,国内人口总数为14亿1175万人,共减少约85万人,这是自1961年大饥荒以来首次出现的人口负增长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这对人均收入还不到1.5万美元的我们来说,毫无疑问我们陷入了某种意义上“未富先老”的危机,长期来看,人口的减少、老龄化的加剧,这都给未来经济的长期走势,蒙上了更多的不确定性。

而这种不确定性,又会进一步影响企业投资。在市场蛋糕有限的情况下,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,资源的不断垄断,眼下的我们显然还未找到一个行之有效的方式,来解决现存的危机。

人口减少,意义影响深远。

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蔡昉也认为,中国短期经济复苏和长期的人口转折点相遇,加大复苏难度,可能一些长期的因素突然也会爆发;蔡昉说,疫情三年,居民的家庭资产负债表受到一定损害,必须修复,才有消费意愿、消费能力,从这个角度看,还是要加大扶助的力度。

扶助的力度是一回事,人口的结构性变化却势不可挡,这必定会带来新的产业格局。例如,随着国内生产制造行业劳动力缺乏而减产,那么全球商品价格就会提高,进一步导致更多的制造业外移。

除此之外,随着老龄人口越来越多,势必会带来更多的人领取养老金,工人减少又会导致生产力下降,同样不容我们忽视的是,低出生率会导致大学关闭,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人才减少,创新就会受到影响。

人口的减少,不管是从长期来看还是从短期来看,我们几乎都可以说是弊大于利。究其原因,这是因为我们的经济结构、产业形式依然需要的是大量的劳动力去维系,而老龄化的加剧,以及劳动力人口的减少,将带来更多的挑战。

首先就是经济增长的放缓,随着人口减少,劳动力市场将变得更为紧张,企业的招聘成本将增加,这可能会导致劳动力成本上涨和生产效率下降,从而影响经济的整体增长。

其次过多的老龄人口,还会带来社会福利方面的压力,人口减少,老年人口增多,这意味着在社会福利方面将会有更多的开支,养老、医疗和养老金的发放等等,这都会给财政开支带来不小的挑战。

人口减少还会导致消费市场的萎缩,特别是儿童和年轻人作为消费的主力军,当这个群体开始减少的时候,相应的消费品市场可能也会更加萎缩,这同样也给消费品行业造成不小的挑战。

从外部环境来看,国内人口减少还会导致劳动力市场紧张,例如我们都知道的产业外迁,越南和印度成为更多投资建厂的首选地,从而导致我们丧失更多的市场份额。

今天很多人都还认为人口减少是好事情,主要原因在于他们认为人口减少可以缓解资源压力和环境问题,人口减少还可以降低社会矛盾和经济压力,也可以提高人均资源和福利水平。

但市场这个饼到底有多大,首先其实就是取决于人口的总量,其次才是人均消费能力,在我们人均GDP不到1.5万美元的时候,这至少说明我们的人均消费能力显然无法和发达国家相比,而这个时候,人口总量就极其重要。

如何分饼决定了饼能够做多大,但人口的总量,则决定了饼的基本盘。

人口减少会加剧老龄化问题,导致劳动力短缺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压力增加,人口减少还会限制市场规模和潜力,从而影响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。

如果说“计划生育”让我们少生了4亿多人,那么以今天的人口基数来看,个人层面选择的“少生”,未来恐怕会让我们失去更多的人口。

其实早在两百多年前,经济学鼻祖亚当·斯密就在《国富论》一书中说:就一国的繁荣而言,最明确的标识是居民人数的增长。这位现代经济学鼻祖早在1776年就已经开创性地预见了人口增长的重要性。

但我们很多人却受到了马尔萨斯的影响,1798年,马尔萨斯发表《人口原理》,提出人口按1、2、4、8、16几何级增长,粮食则会按1、2、3、4、5、6 算术增长,马尔萨斯最后得出一个结论,粮食供给赶不上人口的增长,饥荒、贫穷、战争随之而来,最终使得人口增长不可持续。

但两百多年过去了,全球人口从马尔萨斯发表的《人口原理》那一年的9亿人,增长到如今的80亿人,饥荒在一些偏远地区依然存在,但和两百多年前相比,人类显然不仅吃的更多了,甚至也吃的更好了。

马尔斯萨用了一个数学模型,就解释了人口和经济的关系,这把一个社会问题、经济问题简化了。

老龄化和人口减少之所以是危机,一个最底层的逻辑就是,人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,不同年龄阶段的消费和生产能力不一样,所以总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会对宏观经济产生重大影响。

老年人和小孩占比高的经济体,消费需求相对高过生产能力。反过来,青壮年人口占比高的经济体,生产能力相对于消费需求更高,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口红利。

人口红利对宏观经济的增长显然是有利的,但放在个人的背景下,宏观经济的盲目增长和扩张,可能会导致个人选择的理性化,即只生一个孩子。

就整个社会而言,生育率当然是越高越好,因为一个新生儿的出生,就意味着新的消费、新的劳动力,但放在今天以人为本的时代背景下,房价和生活成本的不断提高,让更多的年轻人不得不做出更理性的选择,那就是只生一个好。

十几年前,我们每年新增一千多万新生儿人口,十几年后的今天,我们每年可能会减少几十万、甚至上百万的人口,这样的对比结果我们会发现,假设一个新增人口对经济的贡献是一百万的话,那么多出来的人口,其实就是多出来的市场蛋糕,对应的,减少的人口,那就是缩减的市场蛋糕。

随着人口的连年下降,未来我们的市场总量也会逐步下降,除非我们的收入更高了,大家的消费能力更强了,以质量去填补数量,否则市场的缩小是一定的。

过去“计划生育”一胎实施了几十年,如今这批独生子女都成为了生育的主力军,但在过去限制生育的背景下,两对夫妇各生一胎,正好一男一女,他们长大后结婚,也只生一个孩子,到这里,这个家族三代人口数量会按照4、2、1递减。

虽然现在放开了对生育的限制,但我们依然能够看到一胎家庭的普遍增多,并没有随着放开二胎而减少,这也意味着我们几乎可以认为,不管是被动选择生一胎,还是主动选择生一胎,这一过程在未来可能会持续下去,而人口的逐步递减,将会在未来的某一刻集中释放,而非我们很多人理解的那样渐进影响。

通俗地说,在放开二胎后的今天,年轻人普遍不愿意多生的根本原因,其实就是养儿防老的“性价比”变低了。

从经济学角度来看,生育行为包含经济因素,人们会比较付出什么,然后得到什么,这其实就是一个成本和收益之间的关系。

今天的一对夫妻选择生育,那成本必然包含育儿消耗时间的机会成本和实际的经济成本。父母可以去工作、去享受生活,但他现在要花时间来养育孩子,这些都是机会成本。

而收益除了心理上的为人父母之外,那就是养儿防老。

而今天,随着这种收益越来越小,成本越来越高的时候,站在个体的角度上看,只生一个就是个体最优,但站在宏观经济的角度看,生育率低下的最终后果会由每一个个体来承担。

这种“负外部性”,个体行为给是理性的、合理的,但是对整个社会来说反而会有伤害的,这种个体和集体之间的矛盾,未来恐怕会在多个领域发生。

不仅仅是人口减少,在延迟退休方面同样也存在着巨大的负外部性,对个人来说,延迟退休是不好的,是排斥的,但延迟退休对整个社会的养老金健康维系,至关重要,那么个人如何理解自己和集体的关系呢?

同样的,今天的许多人面临着内卷的问题,这也是负外部性,站在个人的角度看,不内卷就只能躺平,但从整个宏观经济来看,内卷太激烈了,其实会导致资源的内耗,从而导致无谓的耗散,浪费更大的社会资源。

如今来看,更准确地说,我们站在了个人和集体的巨大矛盾之间,太多的社会问题,对个人来说就是帕累托最优,但对整个集体而言,恐怕并非如此。

这种矛盾的积累,当然不是一天两天,而是在经济长期发展下,慢慢积累越聚越多的症结,到了某个时刻,从量变到质变的一个过程。

对年轻人来说,城市化的不断推进,生活成本不断上涨,房价、教育费用的支出越来越大,这变相导致了年轻人的经济压力加大,同时就业竞争的激烈,也需要年轻人时刻保持精力来应对竞争,缺乏照顾孩子的时间和能力。

我们的经济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一直在快速奔跑,但这种奔跑似乎是以许多人未来的压力和焦虑为代价的,在奔跑的过程中,有人掉队、有人跟不上,这都是正常的,但当这些跟不上、掉队的人开始采取更理性的行为和做法时,例如只生一个,甚至于不生育的时候,这种做法就会损害集体的利益。

理论上一个人的收入就是另一个人的消费,这句话放在出生人口上也同样适用;一个新生儿的消费,就是另一个人的收入,当年轻人普遍选择降低生育数量的时候,我们说这是时代和环境导致的,但减少新生儿的损失和社会成本,可能最终也都要由时代和环境去承担。

人口问题的长期性和持久影响,远比房地产和债务问题更严重和迫切,同样的,人口问题的激励和促进生育,其解决难度也远超房地产和债务问题。

跑得快是好事情,但今天慢下来也同样让我们可以更好地思考,如何实现转型、更稳健的经济增长,以及减少贫富分化的问题。

而这些问题,其实就是人口问题。

我们得益于庞大的人口,建立起了“世界工厂”,创造了一个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,未来可能最终也会受制于此,此消彼长,经济周而复始,如此循环往复。

十年水流东,十年水流西。

end.

作者:罗sir,新青年的职场内参。关心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,乐观的悲观主义者。关注我,把知识磨碎了给你看。

标签:

品牌展会
全国巡演